查看原文
其他

古典音乐的德法之争丨十九世纪法国音乐是如何冲破德国音乐束缚的?民族乐派的兴起使法国成了新潮潮音乐的先锋,并引领了整个欧洲音乐。

2016-07-04 艾佐 西方音乐评论


19、20世纪的法国音乐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导读:在19世纪的欧洲民族争斗不断,征服民族的统治者和渴望自由的民族群众这两者之间的矛盾,造成了民族关系的紧张,在这种情况下法国的民族主义运动更加重视文化内容、个性的发展。在民族群众情感高涨的形式下,诞生了崭新的音乐流派——民族乐派。本文通过19、20世纪的法国音乐民族主义运动兴起的背景、传承与发展等进行分析研究。

   在19世纪的欧洲许多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在蓬勃发展,而西方音乐的民族主义运动,正是在此期间产生的。这时的西方国家正处于浪漫主义的时期,所以民族主义音乐大多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更多的音乐家想迫切的摆脱别国音乐对本民族音乐的影响,创造出本国独有的民族音乐。他们从原有的民间音乐中吸取灵感,结合本民族的音乐语言,创造出能反映本国悠久文化、风土人情和历史的民族音乐,希望能获得民族的独立和自由。 

一、法国民族主义音乐兴起的背景 

 法国在经历了巴黎公社以后,进入了一个相对和谐的时期。当时的人们对社会的变革和政治事件感到无比的厌烦,将过多的注意力转向了远离现实的事物。普法战争的失败极大激发了人们对民族的情感,法国各阶级的群众民族意识被唤醒,出现了一些通过绘画,诗歌、小说等文化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对现实的反映和宣泄。不仅在本国内得到了认可,还广泛的影响着欧洲各国以至世界。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称帝的背景下,法国的音乐渐渐的被德国和意大利的音乐所垄断,法国的大歌剧已处于衰落的时期。但在振兴“高卢艺术”的口号声下以弗朗克和他的弟子们等为代表的音乐艺术家们,成为了法国民族乐派的标志。所以民族的战争、民族危机激发了法国民族音乐的新生,致使法国的民族主义音乐运动兴起。 

二、三个阶段 

(一)弗朗克 


 在19世纪的法国,以弗朗克为代表的一批作曲家们最初创建了“民族音乐协会”,经过创作发展了本民族的音乐。他是对法国器乐音乐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他的音乐不仅为法国的音乐添加了新的活力,而且对后来法国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法国音乐发展的道路。其代表作有《d小调交响曲》、清唱剧《八福》等。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0189cgl7hq&width=500&height=375&auto=0
Cesar Franck Sonata em Lá M III Recitativo

塞萨尔·弗朗克(1822-1890) CESAR FRANCK

A大调长笛奏鸣曲 Flute Sonata in A

第一乐章:中速的小快板 Ⅰ.Allegretto ben moderato

第二乐章:快板 Ⅱ.Allegro

第三乐章:宣叙调:幻想曲 Ⅲ.Recitativo;Fantasie

第四乐章:稍快的小快板 Ⅳ.Allegretto poco mosso

    法国作曲家、管风琴家塞萨尔·弗朗克(又译“弗兰克”)在1822年12月10日生于比利时的列日城(Liege)。十一岁时,弗朗克已在比利时进行旅行演奏,十三岁获得学院里的钢琴演奏一等奖。1835年,弗朗克随家庭迁居巴黎,又进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弗朗克十五岁时已经写出一部钢琴协奏曲,翌年又写出三首三重奏。这时弗朗克已经明显倾向于专搞创作。弗朗克除了个人教课和在1872年后兼任巴黎音乐学院管风琴教授外,他的主要工作在教学,以弹奏管风琴为专业。

 1866年4月间,李斯特听过他的一次演奏,离开教堂时曾喃喃自语地说,简直是巴赫再世。 弗朗克是一位人道主义艺术家,他积极参与组织和领导"法国民族音乐协会",为复兴法国民族音乐作出很大的贡献。弗朗克的音乐创作也深具特点。如果说,比才的音主要以其明亮、光辉和充满生机等特点典型地反映了法国的精神的一面的话,那么,弗朗克体现的则是另外的一面:他的音乐格调崇高,感人肺腑,既有宗教的虔敬,也有浪漫主义式变幻不定的激情。

 
 弗朗克的创作经历着不均等的两个时期,以七十年代中期为分界线,他的优秀作品几乎都在后期的十五年间写出。这些作品构思严谨、深刻而宽广,涉及到音乐艺术的多种体裁,包括交响音乐、室内音乐、管风琴与钢琴曲、清唱剧与歌剧等;在这一阶段的创作中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器乐方面,几乎器乐曲的每一种体裁都留有他的闻名杰作: 《d小调交响曲》(1886-1888年) 、《D大调弦乐四重奏》(1889年) 、《f小调钢琴五重奏》(1878-1879年) 、《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1886年) 、《交响变奏曲》(1885年) 、《前奏曲、圣咏与赋格》(1884年) 、《三首管风琴圣咏》(1890年)等。

 弗朗克为人正直、坦率,他只是在演奏管风琴和私人教课的空暇,利用一些零碎的时间孜孜于写作,他对别人毫无所求。正如德彪西对他的描述那样:“发现一个美丽的和声就足以使他开心一整天……这一个时运不济和不被赏识的人,怀有一颗孩提的心,他的心地如此之善良,致使任何矛盾处境或者其他恶劣条件,都不会使他感到痛苦。”

 1879年间,他把自己费十年的劳动写出的一部清唱剧介绍给巴黎的音乐界,结果只有两个人到场;1890年4月,他的弦乐四重奏在民族音乐协会组织的音乐会上首演受到很大的欢迎,这是他唯一的一次成功的体验,但这时,他已经六十八岁,接近走到生活的尽头。五月间,当这部作品再度上演时,他在前往一个学生家里上课的途中因车祸受伤,几个月后在1890年11月8日终于在巴黎辞世。

   弗朗克的主要作品有:

   (1) 清唱剧: 《鲁斯》(1846), 《巴别塔》(1865), 《赎罪》(1872), 《八福》(1880), 《吕贝卡》(1881)。

   
(2) 教堂音乐:三部弥撒曲,经文歌,奉献经,诗篇歌一百五十首.。

   (3) 歌剧: 《于尔达》(蒙特卡洛,1894), 《吉赛尔》(蒙特卡洛,1896).。

   (4) 管弦乐曲: 《d小调交响曲》, 钢琴与乐队《交响变奏曲》,交响诗《风神》、《可憎的猎人》、《恶魔》(钢琴与乐队) , 《赛奇》(合唱与乐队)。

   (5) 室内乐:弦乐四重奏,钢琴五重奏,钢琴三重奏四首,小提琴奏鸣曲。

   (6) 钢琴曲: 《前奏曲、众赞歌与格》、《前奏曲、咏叹调与终曲》。

   
(7) 管风琴曲:众赞歌三首及零星小曲。
 

   《前奏曲、赋格与变奏》(Prélude, Fugue et Variation Op.18)

   这是一首灵感、技巧、内容等都非常出色的杰作。前奏曲用b小调,如歌的小行板,9/8拍。这是一首美丽的无词歌,舒畅悠闲的旋律、优美的和声,虽然显得平静,但却有富于变化的律动,形式上采用三部曲式。A段的调性较保守,始终是b小调。B段较浮动,从b小调开始,但不久便经过D大调转向升f小调。赋格附有9小节的序奏,以壮丽的音响暗示赋格的主题。赋格曲采用从容的快板,3/4拍,主题很长,可以将它解释为由前奏曲主题开始所延伸而来,这一首优美无比的四声部赋格曲,几乎保持在b小调上,只是偶尔转为升f小调,没有一般赋格中不可缺少的关系大调、下属调、上六度等主题呈示。变奏曲是前奏曲的再现,也是前奏曲的对位法的变奏。变奏技巧虽然单纯,但却非常优美。其中B段的主题与在前奏曲时不同,这里是始终严守主调并不转调。全曲以B大调作为最后的结束。


(二)德彪西 

  20世纪初期,法国已经进入了帝国主义的阶段,时局动荡,浪漫主义被倾覆,而刚有起色的民族音乐又陷入了不明朗中。但是德彪西成功的摆脱了歌剧的影响,开创了一个新的奇妙世界。他用独具个性的表现手法创作出一系列的美妙篇章。此时的一些印象派的画作和诗歌对德彪西的影响巨大,他根据印象派所遵循的为了艺术作品的完美,不会让人们感到厌恶,必须做到简洁的主旨,成功的摆脱了浪漫主义的艺术形式,用“古怪”的音乐,弹奏出一幅美丽的画面。而他并没有抛弃本民族音乐的东西,是用过去所学的音乐技巧进行不同的改变运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期间,他创作出了一些同情正在饱受苦难的人民群众的作品,此时的创作风格有了改变。其代表作有管弦乐《夜曲》、室内乐《弦乐四重奏》等。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n0152geyj9s&width=500&height=375&auto=0
布宁演奏德彪西《阿拉伯风》

(三)萨蒂和“六人组” 

  经过德彪西的“革命”民族主义运动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格局,浪漫主义的形式已荡然无存,而萨蒂与“六人组”的出现又将法国民族乐派展开一个新篇章。萨蒂是与德彪西同时代的作曲家有着深厚的友谊,但他并不赞同德彪西对音乐的认识。他创作的音乐之间没有强烈的逻辑,可以随意组合排列,音乐的形式单纯简洁、朴实自然,与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完全不同,成为新古典主义的领导者。 


   六人团成员:乔治·奥里克、路易·迪雷、阿蒂尔·奥涅格、达律斯·米约、弗朗西斯·普朗克、热尔梅娜·塔耶费尔(the Groupe des six, Germaine Taillefer, Louis Durey, Georges Auric, Darius Milhaud, Arthur Honegger and Francis Poulenc)

  萨蒂是“六人组”的先驱,他的反印象主义和反浪漫主义的观点对“六人组”影响深远。“六人组”中包括首领路易·迪雷,丹第的学生普朗克,他的音乐优美生动、高雅明快,具备了新古典主义的风格。奥涅格对音乐文化比较悲观、忧患,他更倾向于传统的艺术,并不是很赞同萨蒂的音乐风格。米约对音乐创作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随意性,他吸取了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元素,用自己独有的方式下进行创作。 


不同于为人熟知的“俄国五人组”,法国六人团被称为“德国的逃亡者”,他们在埃克里·萨蒂的指导下,逃离了“德彪西主义”。乔治·奥里克、路易·迪雷、阿蒂尔·奥涅格、达律斯·米约、弗朗西斯·普朗克、热尔梅娜·塔耶费尔,六位法国音乐家,风格是如此的不同,但却能彼此感动而不相互伤害,他们清晰鲜明的作品反映了艺术理念的奇特统一,从复调音乐的复杂出发寻找简洁。本书首先概括叙述了六人团的创建过程与创作历程,继而一一展示了六位音乐家的艺术人生,集中呈示了法国音乐独特的美学空间。

路易·迪雷(Louis Durey,1888年5月27日-1979年7月3日),法国作曲家,六人团中年龄最大的成员,后来加入共产党,创作了不少政治性明显的音乐,包括以胡志明等人的诗歌作品为词的声乐作品。

乔治·奥里克(Georges Auric,1899年2月15日—1983年7月23日,,法国作曲家,主要以电影配乐著称。奥里克早年曾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后又师从丹第。1920年代他加入了著名的青年作曲家团体六人团。但是后来他的主要兴趣转向电影音乐,并为多部法国、英国及美国好莱坞影片创作配乐,著名的包括了《虎口脱险》《红磨坊》《罗马假日》等。1960年代以后他又转向创作传统的室内乐,直到1983年逝世。

奥涅格(Arthur Honegge)驾驶的“太平洋231”

   火车,它以自己磅礴的气势、勇往直前的精神,自诞生之日起就吸引着众多爱好者,其中就有位瑞士的作曲家,他的名字叫阿尔蒂尔·奥涅格(ArthurHonegger1892~1955)。阿尔蒂尔·奥涅格生于法国,就学于苏黎世音乐学院和巴黎音乐学院。后来成为著名音乐家丹第和维多尔的私人学生。他与萨蒂、米约和让·科克托组成“新青年”集团,后成为“6人团”。奥涅格是一位风格多样、多产的作曲家,主要作品有《太平洋231》《大卫王》《火刑台上的贞德》,还有五部交响曲、电影配乐、室内乐、器乐曲和艺术歌曲。很多唱片公司出过他的作品录音。

 奥涅格生活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那个时期正是蒸汽机车的“黄金年代”,各种新式的蒸汽机车源源不断地被设计和生产出来。作曲家特意为自己喜欢的一种叫“太平洋”的蒸汽机车写了一首由交响乐队演奏的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乐曲的名字中,“太平洋”是机车的代号;而数字“231”呢,是指的这种蒸汽机车的轴列式。就是说这种机车从前向后依次有两对导向车轮,三对提供动力的车轮和一对从轮。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到作曲家对火车也有不浅的研究啊!

 这首作品作于1923年,呈献给安塞美,由库塞维茨基指挥巴黎歌剧院乐团于1924年5月8日首演。奥涅格有如下说明:“我本人对火车头一向都非常喜欢,对我而言,它和有生命的东西并无两样。而且和爱他人爱女人或爱马的心情一样,我也爱火车头。在这首作品中,我所要表现的并不只是机车噪音的模仿,而是想借音乐的力量,把可视形象与感觉的愉悦表达出来。”他从客观的冥想出发,描写停驶的机车安静的呼吸、开车时所要做的努力,然后以抒情的笔触表现深夜里,每小时以120英里速度拖动重型列车,急驶向前行驶的情景。这首作品先是铙钹和弦乐四重奏的震奏,圆号表示这个“庞然大物”停止时的平静呼吸,低音号表示要出发的景象,3支低音管表示缓慢而欲高速行进的状态,然后速度加快。一个表示心情的旋律由圆号在单簧管与大提琴衬托下表现,低音管接过后,各乐器以赋格的方式,然后随着汽笛声出现,表现火车奔驰。这时木管与弦乐以赋格形式推向高潮,长号与小号介入,一边以抒情形态,一边表示120英里的速度。音乐评论家罗曼·曼纽尔对此曲的解说是:“在短短的六分钟内,人们可以搭乘由"太平洋231"快速牵引的重型列车,完成一次旅行。这里停着一个怪物,突然怪物像恶魔一样,快速向前奔驰。圆号骤然沸腾、出发,渐渐向前推进的速度。深夜的汽笛。晕眩。时间观念丧失。死亡般的煞车。最后停车。”


   弗朗西斯·让·马塞尔·普朗克(Francis Jean Marcel Poulenc,1899年1月7日-1963年1月30日),法国作曲家、钢琴家,著名音乐团体“六人团”成员。20世纪法国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1899年1月7日出生于巴黎,5岁便和母亲学习钢琴,后来从师于西班牙钢琴家比涅斯。1917年后与阿尔蒂尔·奥涅格、达律斯·米约、埃里克·萨蒂相识,并作《黑人狂想曲》献给萨蒂。1918~1921年应征入伍。1920年成为法国“六人团”的成员。1921~1924年从C.科什兰学习。1924年为塞尔戈·佳吉列夫的俄罗斯芭蕾舞团作舞剧《母鹿》,名声大振。1935年一度转向宗教音乐的创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留在巴黎,为悼念西班牙文学家费德里戈·加西亚·洛尔卡写《小提琴奏鸣曲》;为法国诗人保尔·艾吕雅的诗谱写具有爱国思想的康塔塔《人类的形象》,预言解放,表现对法西斯的蔑视。1947年作第1部荒诞歌剧《提瑞西阿斯的乳房》,这是一部超现实主义作品。通过一个妇女不堪生儿育女之苦,由丈夫变成女性,生下四万个孩子,最后不得不再将性别调换过来的故事,辛辣嘲讽当时政府当局的人口政策。1953~1956年作第2部歌剧《加尔默罗会修女的对话》,这是根据法国大革命时期迫害十六名宣誓殉教的加尔默罗会修女的史实为依据所写小说改编的台本创作的严肃歌剧,该剧描写一位贵族姑娘的精神成长历程,她为追求心灵的平静而隐居女修道院并与另一位修女成为知己,她恐惧死亡,热爱生活,而命运却把她和女友推上了断头台,在祈祷圣母的赞美诗歌声中,奔向天堂。音乐的新古典风格区别于荒诞幽默的《提瑞西阿斯的乳房》,注重歌剧的形式美感,带有宗教音乐的深沉严肃的气氛,同时在和声处理上运用平行和弦、四度叠置等手法,最后女主人公面对死亡所唱的颂歌在乐队烘托下,显得优美、壮烈。 评论家认为是现代优秀歌剧之一。1958年作独幕歌剧《人声》,全剧长40分钟,只有一个女主角在台上与她的情人通电话,但通过她的独唱及聆听对方谈话的沉默,反映出一个社会性悲剧。 1963年1月30日逝世于巴黎。

   达律斯·米约(Darius Milhaud,1892年9月4日-1974年6月22日),犹太血统的法国作曲家,六人团成员之一。米约是20世纪产量最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风格深受爵士乐以及六人团成员普遍偏爱的新古典主义乐派的影响。代表作包括爵士风格的芭蕾《屋顶上的牛》(即《无事酒吧》)等。

   热尔梅娜·塔耶芙尔(Germaine Tailleferre,1892年4月19日-1983年11月7日),法国女作曲家,六人团中唯一的女性成员。姓氏原作Taillefesse,因为与不支持自己学音乐的父亲抗争,她将姓氏改为Tailleferre。从母亲学习钢琴后入巴黎音乐学院。在漫长的一生中,她创作了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但是在她的两次婚姻中,她的丈夫都阻挠她作曲,令她的音乐灵感大打折扣。


三、结束语 

 在法国的19、20世纪民族运动对整个西方的音乐创作有着巨大的影响,19世纪的法国在浪漫主义的思潮中兴起了法国的民族乐派。但最初音乐家们仅仅是为了能冲破德、意音乐对本民族音乐的束缚,使法国的大歌剧在舞台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随着德彪西在音乐艺术的“革命”中赢得了一场胜利,不仅彻底的粉碎了德、意音乐对法国民族音乐的束缚,还使德彪西成为了新音乐创作的先知。这场“革命”并没有结束,此后还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曲家。比如萨蒂、“六人组”,他们通过不断发掘创造出更深更广的音乐层面,即包含了浪漫主义的音乐还兼收并蓄了其它音乐的文化,将其运用到新音乐中。民族主义的运动促进了法国音乐的发展,使法国成为了新潮流音乐的先锋者,并引领了整个欧洲的音乐。 

   编者注:本文主题部分,来自《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2013(9):57-57,仅供个人参考学习使用。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1604c7jyo&width=500&height=375&auto=0
王雅伦弹奏普朗克《乡村情景》


欢迎关注每晚古典音乐会

为您推荐简洁明了的古典音乐视频欣赏

古典音乐微信群开放加入,联系微信179747611邀请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本公众号的图书推荐书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